北京安定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相关报道转载:陪伴心伤—自《北京青年报》

字号: + - 14
转自3月9日《北京青年报》

昨日“三八”没有喜庆,大家尚未走出“昆明”心理阴霾又遭受“马航”心理重创。如何应对内心的紧急状态?本版编辑昨日上午紧急连线了正在昆明实施救援的心理专家西英俊,希望他的言说能够帮到大家。

昨晨,马航失联飞机事件引起广泛关注,祈祷、推断、联络、担心、紧张、绝望,种种爱心表达在网络,一览无余。毫无疑问,这时候,急需心灵关怀的,莫过于事件当事人的亲朋好友。那么如何面对?如何关怀?正在昆明实施心理救援的心理专家——北京安定医院压力管理与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西英俊大夫在长途电话中说,对于坠机事件的亲属来说,说“别哭”说“坚强”毫无意义。而信息准确、医疗救助、物质保障、全力合作、生活陪伴,是心理危机干预前期的关键。
“空难是非常重大的心理创伤。”西主任说,“坠机对乘客的至亲好友的冲击和震撼特别大。在消息尚无、焦心等待过程中,对于相关人员,每一个人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他们有的人会觉得希望渺茫,也有人会觉得有希望,有的人会陷入绝望、悲伤、痛苦,无法接受,情绪难以平静。对于这种情况,首先要理解,在心理层面,一定要关注事件带给他们的影响,要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
面对空难,大家都很悲痛,但是男性亲属相对表现会理性镇静一些,而女性的情绪容易无法控制,有可能出现不吃不喝、歇斯底里,甚至幻觉妄想等精神反应。西大夫说,对此要进行评估和筛查。在生活上,要有专人给予照顾,医疗要跟上,物质要保障。
西大夫说,还要注意,相关部门要在相关家属中选出比较理智和情绪稳定的家属,与之建立合作关系,这也是一种心理对接。在交流事件信息中,有关方面要确保肯定回答,知道的一定要肯定,不知道的不要回避要说不知道,以便让他们对事件进展有充分的了解。通过理性家属,去陪伴情绪激动的家属。随着事件的发展,对于后续状况的进一步帮助和关怀,因人而异。具体就是,突发事件发生后的24小时内,心理干预多以观察、陪伴、支持和稳定化为主,暂不进行心理干预人员主导的心理治疗技术。24-72小时内,可根据个体化的情况和个体要求,实施具体的心理干预技术。72小时后,对重点人员建档,继续跟踪治疗。

灾难转化成力量
“3•01”暴恐事件已经过去一周,但是那些恐怖而血腥的画面仍然萦绕在一些人的心头,尤其是对于在本次袭击事件中的亲历者,包括伤者、死伤者家属、目击者,甚至参与救助的人员的心理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这次暴恐事件是人为伤害,这比起自然灾难所造成的心理创伤更大,直接破坏了伤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就需要心理救援人员尽早识别,及时进行干预。
这次暴恐事件中,伤者的心理创伤表现有多种形式,有的反复回忆当时情景,悲痛、焦虑、抑郁;有的选择遗忘,拒绝回想;有人情绪迟钝,倦怠沉默;有人则紧张易怒,对周围过度警觉。对类似的应激障碍,应该给予心理治疗,否则可能会造成终生性的心理问题。
伤者的心理变化通常会经历四个阶段:冲击阶段、防御阶段、解决阶段和成长阶段。而每个人经历这四个阶段的长短是不一样的,有的可能在短时间内处于冲击期,甚至出现幻觉、妄想、冲动行为;有的可能会长期处于防御阶段,伤者会回避谈起暴恐袭击这件事情,对周围的人和事也保持着非常高的警觉性,脑海里会不时出现经历过的可怕场景等等;而大部分心理受创者会在几个月之后,逐渐进入到解决阶段,他们能够主动做一些让自己心情好转的事情,与家人和朋友主动交流,或者寻求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帮助等等。当然我们相信,还有一部分人会因为这次事件而变得更加理性与成熟,进入到一个成长阶段。
对于这起事件中受害者的心理治疗,不仅要处理事件对他造成的心理创伤,更要修复他对人际关系的信任。作为危机干预人员,要更加谨慎地与伤者进行接触,心理急救也分四个阶段:首先是“看”,也就是观察。看他们是否表现出了应激综合反应,是否有明显的抑郁和焦虑,是否表现出行为异常等,在谈话的过程中要时刻让伤者感到安全和安静。其次是“听”,如果对方要谈谈,那我们只要倾听就可以了。鼓励他们用一些小方法,比如慢节奏的呼吸等,帮助他们恢复现实感,并确保他们不会独自一人。再次就是“连接”,要对他们应对事件的能力给予肯定;鼓励他们运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增进其与周围环境和人的接触。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要有一个稳妥的分离过程,策略性地结束心理急救。
我们要相信,所有的灾难,都会转化成生存的能力,使那些经历风雨的人看到更加灿烂的阳光!

挽救失衡的心灵—— 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
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人类个体或群体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和惯常应对机制加以处理的事件和遭遇。如果不能得到很快控制和及时缓解,就会造成心理创伤,导致人们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以及社会功能的混乱,严重的会形成创伤后应激障碍,造成终生的困扰。严重自然灾害,如火灾、洪水、地震等是造成人群中出现大规模心理危机的重要诱因。
心理危机干预
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群体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通过调动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体自身潜能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危机爆发前的心理平衡状态。灾难心理危机干预主要指为受到重大灾难影响的人员提供紧急心理援助,帮助他们恢复各项适应功能,预防和缓解心理创伤带来的各种可能的消极后果。
干预原则
1.与整体干预行动整合在一起进行,及时调整心理干预的重点,配合整个事件处理工作的进行;
2.以群体稳定为前提工作,不给整体事件处理工作增加负担,减少次级伤害;
3.综合应用干预技术,个体化地针对目前问题提供帮助;
4.保护接受干预者的隐私,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
5.明确心理危机干预是整体干预中的一部分,并不万能。
干预的核心理念
a.心理危机干预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治疗,它应该是危机发生时,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关键工作。也就是说心理危机干预并不是干预者被动地等待受创个体前来求助,然后给予心理治疗,而是应该呈现出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接近受创者,辨明具体情况后,给予恰当的心理干预。恰当的心理干预工作实施得越早,那么对受创个体和群体未来的预后就越好!
b.心理危机干预应该在危机发生后的不同阶段,依据受创者的年龄、性格、所处的环境等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但无论如何,在危机发生后,尤其是初期阶段,干预者都应更加积极实施心理稳定化技术,也就是说,针对受创个体和群体,运用各种方法激发、链接或植入积极资源。简言之,所谓激发,是指通过干预者的引导,使受创者能够逐渐回忆并再次重温自己既往通过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克服困难和挫折的经历;所谓链接,则是指受创者在干预者的建议下,能够将注意力逐渐转向外界的社会支持环境和适应性的行为活动;所谓植入,则是干预者运用实证研究证明有效的心理干预技术对受创者实施干预,使之学会自我调整的方法和手段。只有积极实施上述心理危机干预,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将来可能会出现的心因性精神障碍,并为未来针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的心理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