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安定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教育 >>科普文章

健康教育

科普文章

科 普 | 孩子放假在家,我竟然发现他的手臂伤痕累累......

字号: + - 14

一个寻常的傍晚,我推开孩子房门,想催他吃饭。他正慌忙拉下衣袖,可我还是瞥见他手腕上几道暗红伤痕,像被利刃划过。我的心猛地一沉,快步上前,声音发颤:“这伤哪来的?”孩子眼神躲闪,低声说:“不小心刮的。”可那整齐深刻的伤口,哪是什么刮伤。我心疼又焦急,自责没早点发现他的异常……

1.jpg

有些家长可能在无意中震惊地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自伤行为,这些孩子大多数年龄范围集中在12~17岁,一般处于初中或者高中阶段。自伤伤痕的严重程度也不一样,有的只是浅浅的有一点划痕,有的划痕非常密集且划痕较深,让人感到非常揪心。孩子自伤的部位大多数选择手腕内侧,也有手臂,也有一些选择在比较隐蔽的地方,比如大腿、小腿难以发现的地方。

发现孩子自伤后,家长的可能反应

受自身性格、经历、文化背景、认知水平等因素影响,家长发现孩子出现自伤问题后,会表现出不同且不适宜的情绪反应与态度。

部分家长感到愤怒,他们觉得自己对孩子关怀备至,物质上有求必应,孩子自伤就是“闲得没事”或受不良同伴影响,行为不可理喻。

有些家长满心害怕,担心孩子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甚至害怕孩子有自杀倾向,却不敢询问、交流,更不敢带孩子寻求专业帮助。

一些家长充满疑惑,他们自认为对孩子呵护有加,从不施加压力,不明白孩子为何会有此行为,怀疑是自身教育方式不当,或是学校发生意外,可孩子平日表现正常,实在找不出原因。

还有家长十分伤心,自责过去对孩子要求过高、管教过严,有过打骂行为,或是家庭关系不佳,没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与鼓励,才导致孩子出现自伤行为。

2.jpg

发现孩子自伤后,家长的恰当做法

可怜天下父母心,发现孩子有自伤行为时,大多数家长会感到震惊和无助,但冷静和客观有效地应对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以帮助您妥善处理这一令人困惑的行为:

1. 平复心情,保持冷静及客观,避免过度反应激烈的情绪(如愤怒、指责甚至打骂)可能让孩子感到羞耻、绝望,让孩子认为家人根本就不理解自己,不关心自己,有可能更加激化孩子的情绪,甚至可能做出更加极端的行为。避免家长很主观地帮孩子找到自伤的“原因”,比如“学习压力太大了”“跟同学发生点矛盾”“闲的没事做”等主观臆测。

2. 耐心而温和地沟通,类似“朋友”式地倾听,选择孩子情绪状态较好并且比较放松的时候,在一个比较私密、安静的环境里,用温和的语气和孩子沟通,比如:“我和你妈妈注意到你手臂上有划痕,我们也很担心你,可以跟我们讲讲原因吗?”

3.jpg

尽量耐心倾听孩子的倾诉,尽量站在孩子的立场,像朋友一样尽量设身处地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痛苦,从孩子的能力和角度出发,尽量去安慰、引导、解释,分析孩子所面临的困境和痛苦,避免直接去否定孩子的感受或想法,比如“你就是想得太多,想开点就好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事”。

3. 积极寻求专业的帮助,一般情况下,孩子遇到学业或者社交方面的问题,即使处于青春叛逆期,也不会轻易出现自伤行为,自伤行为的出现很可能与抑郁、焦虑、童年创伤等心理问题相关。首先要引起孩子父母或者监护人的足够重视,必要时可预约儿童青少年心理或儿童青少年精神科方面的专业的医生进行咨询或者就诊。

4.jpg

如果孩子自伤行为比较频繁,并且划痕较严重,孩子的状态已经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或行为,且有的时候难以控制,建议尽快寻找有儿童精神科或心理科的医院就诊。

4. 尽可能降低安全风险,避免孩子容易获得自伤工具:如刀片类物品、药物、化学用品等,降低孩子多次自伤工具的易获得性。避免孩子过多地“独处”,增加一些陪伴的时间,或者亲子交流互动的时间。

5. 提供持续的家庭情感支持及必要的学校支持,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首先家人非常地爱和接纳孩子,无论出现什么困难,都要与孩子一起应对,多给予一些正性鼓励和引导。引导孩子更多地去转移消极情绪,看到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客观地看待自己及所处的环境,多看到周围人和事积极的一面,鼓励更多地和家人及同伴沟通、倾诉,寻找更多的支持。

5.jpg

必要时和学校及老师沟通孩子情况,孩子目前可能处于比较敏感和学习状态不佳的时期,避免一些言语刺激及过高的要求,适当减少压力,增加鼓励,对孩子多一些包容,引导孩子往积极方向去努力。孩子状态的调整,可能需要数月或者更长的时间,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孩子持续的情感支持,鼓励、安慰及引导。

6. 关键问题提醒。大多数出现自伤行为的孩子,会有不想去学校的想法,确实有的孩子在学校学习状态下降,有的在学校环境中待不下去,感到莫名的紧张和难受,甚至出现各种躯体不适的反应,比如头晕、头疼、恶心、呕吐、腹痛等。作为家长,要鼓励孩子如果能坚持上学还是要坚持,另一方面积极寻求专业的帮助。如果孩子去到学校出现一系列的躯体反应或者根本无法在学校待下来,可考虑适当让孩子休养调整,甚至调整学习计划,比如休学、留级等情况。

如果孩子确诊了,家长如何配合?

定期参与复诊,参与孩子的治疗及康复计划,监督药物使用(如医生建议),记录孩子情绪变化。留意孩子饮食、睡眠、社交情况变化,这些可能是反映心理状态的重要信号。尽可能让孩子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如早睡早起,白天多积极活动,适度进行体育活动。如果情况允许,尽可能保持一定的学习状态,不要完全放弃学习计划,避免一味地沉迷于手机或网络。

6.jpg

虽然孩子出现自伤行为是一件令人痛心且需要高度重视的事情,但更可怕的是家长对这一行为存在误解和偏见。自伤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孩子深层的心理痛苦和诉求,若处理不当,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只要家长积极面对,耐心倾听,真正去理解孩子自伤行为背后的感受和想法,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就一定能够帮助孩子走出阴霾,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本文选自《心理与健康》杂志。本文配图为AI生成。(作者:周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