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科 普 | 失眠不用怕,这种疗法来“救驾”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失眠成了不少人的心头大患。今天,咱们就通过小默的故事,一起走进神奇的失眠认知行为治疗世界,看看它是如何帮助人们战胜失眠的,同时还会分享一些改善睡眠的小技巧,让你在对抗失眠的路上更有底气。
失眠一直纠缠着他
初次见到小默时,是在医院的心理门诊。他坐在我的对面,看起来有些憔悴。我邀请他谈一谈来做心理治疗的原因,他长叹了一口气,缓缓说道,自己已经失眠将近十年了,那些夜里的辗转反侧总是令自己痛苦万分。这些年也陆陆续续尝试过很多办法,但疗效均甚微。最后有医生建议可以尝试一下心理治疗,提到这是目前最为推荐的治疗失眠的疗法,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效果,于是下定决心来尝试一下。了解到他的主要问题后,我便开始了细致的临床评估。小默成长于一个充满困扰的家庭。
自小,父亲酗酒且常常在家中发酒疯,致使他在中学时期便患上抑郁障碍,睡眠问题也随之而来。尽管大学时远离了原生家庭,在朋友的开导下情绪也有所好转,还尝试着与父亲和解,一切看似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失眠,却如同顽固的“恶魔”一般始终纠缠着他。
多年来,他尝试过喝酒助眠,也接受过药物治疗,虽然曾有一定的效果,但副反应也随之而来,而停药后则失眠依旧。他的作息看似很规律,每天晚上九点半便上床准备睡觉,但没有吃药的晚上往往需要1-2小时甚至更久才能入睡,好的情况下能在十一二点睡着,睡上六七个小时,但这种良好状态只能维持两三天,随后便会陷入负性情绪与失眠的恶性循环。躺在床上,他的思绪不受控制,各种担忧和焦虑涌上心头,“今晚又要熬到几点呢?我能睡上几个小时呢?明天白天我……越是想睡就越睡不着”。白天,因睡眠不足产生的后果纷沓而来,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有所下降……这一切又加剧了他对自身状态的担忧与焦虑,如此反复,让他痛苦不堪。
失眠治疗选择
1.诊断与评估:依据美国精神病学会发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诊断标准,小默符合“失眠障碍”的诊断标准。在心理量表评估中,其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达16分,提示“睡眠质量很差”;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得19分,属“中度临床失眠”;贝克抑郁量表(BDI)11分,为“中度抑郁”;贝克焦虑量表(BAI)10分,存在“轻度焦虑”;睡眠功能失调信念和态度量表(DBAS)73分,表明其对睡眠存在一些不合理信念。
2.治疗选择:考虑到患者的睡眠问题、情绪困扰存在现实基础,也有很多非适应性的维持行为,医生建议行心理治疗。目前针对失眠障碍,循证医学证据最充分的心理治疗方法为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该治疗有目标导向、短程、有效的特点,是该患者心理治疗的首选方案。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
助他重获好眠
治疗初始,我与小默开展了首次会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起梳理出导致他失眠的关键因素:一方面,他的睡眠调控系统像是一台失调的机器,恒定系统紊乱,清醒系统过度唤起,这都会让本该处于放松状态的大脑和身体紧张起来,难以进入松弛的睡眠状态;另一方面,他的脑海中充斥着大量关于睡眠的功能失调性信念,比如他总是对失眠的后果进行过度的灾难化的想象,时刻关注着自己的睡眠,就像一个紧张的观察者,但这不仅不能让自己轻松入睡,反而会让自己的神经越绷越紧,与睡眠背道而驰。基于这些分析,我们明确了治疗的方向,就像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航行的坐标。
第一次治疗中,我与小默共同制定了具体的治疗目标,即在一个小时内入睡并减少对睡眠的关注。为了帮助小默更好地理解失眠的成因,我向他分享了失眠的3P模型(易感因素、诱发因素和维持因素)。从他的成长经历到当下的生活状态,逐一分析,让他明白自己的失眠并非偶然,而是社会、生理和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些以往他认为能帮助自己入睡的方式,如提早上床、睡前喝酒,实际上都是无意间给自己的睡眠设置了障碍:提早上床看似增加了睡眠机会,但在床时间增多,睡眠时间却还是不如意,这实则是降低了自己的睡眠效率;而喝酒助眠,虽然能暂时麻痹神经,但从长远来看,却是打乱了正常的睡眠节律;此外,为了让自己更“精神”,起床后抽烟也成了他的习惯,而这个习惯慢慢延续到白天和晚上,更加唤起了他的清醒系统。
小默听后,微微皱起眉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惊讶,说道:“原来是这样,那我以前走了很多弯路,完全没意识到这些。”通过3P模型,小默意识到很早上床准备睡觉的行为对于改善自己的睡眠并无好处,而真正应该做的,是提高自己的睡眠效率,在合适的时间上床睡觉。接着,依据睡眠的恒定系统及睡眠限制的原理,我们共同探讨并定制了新的睡眠窗为23:30-7:00,并布置了家庭作业,每天记录睡眠日记,为后续治疗铺路。
第二次治疗中,首先回顾了上周睡眠的情况。我们发现,小默认真执行睡眠窗,虽入睡潜伏期仍有110分钟,但对于几点上床睡觉这件事的焦虑程度有所下降,“可能是因为心里有了计划,就不再像以前那么慌乱了。”小默说道。根据过去一周的睡眠日记和小默对起床时间的计划,我们将睡眠窗调整为23:50-7:20。调整好下周的睡眠窗后,我顺势引导:“那接下来,我们深入了解一下清醒系统与睡眠的紧密关联。你想想,当我们想到床的时候,应该与什么行为紧密相连呢?”
小默说:“床应该是用来睡觉休息的。”“那当你躺在床上却无法入睡时,继续待在床上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如果躺着一直睡不着,我会着急,烦躁。”“那如果你是这样的状态,是更容易放松入睡还是更加清醒了呢?”小默思索片刻后回答:“好像更难睡着了,这样清醒地待在床上,可能也会不由自主地想一些事情。”我进一步追问:“那你打算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当你在床上长时间清醒时,你认为怎样做才能打破这种不良循环呢?” 他想了想,说:“我想我应该下床,让自己平静下来再尝试入睡。”我肯定了他的想法,向他介绍了刺激控制,也就是:
① 不在床上做睡觉无关的事,比如在床上思考、看书等;
② 等到困了再上床睡觉;
③ 在床上清醒超过20分钟就下床做其他事,比如简单地伸展一下身体,或者看看轻松的书、听轻音乐。这一周,小默带着新的认知,继续执行家庭作业。
第三次治疗,小默在过去的一周完全执行睡眠窗,自述睡得很好,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自身对待睡眠的态度由原来的“精心筹备”转变为“自然而然”,对睡眠的担忧有所减少,另一个改变在于睡前和起床之后都不再抽烟。睡眠日记显示,上周的入睡潜伏期多在一小时以内,睡眠效率达到86.3%,因此睡眠窗暂不需要调整。目前来看,前两周的行为干预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在后续的治疗中,我们将更加聚焦认知部分。针对小默对失眠后果的过度担忧以及对睡眠完美主义般的控制,我们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探讨。小默在治疗中提到,因为有时工作加班,下班很晚,会导致入睡时间延迟,这会让自己的情绪有些低落。
“我昨天又加班了,睡得很晚,今天感觉特别累,是不是又前功尽弃了?”我看着他,问道:“是什么原因让你觉得一次加班后的睡眠不好就是前功尽弃呢?之前加班后睡眠情况是怎么样的呢?”他低着头,小声回答:“之前也有过加班,但我没太注意后来是怎么恢复的了。” 我进一步引导他:“那你现在不妨仔细回忆一下,之前加班后睡眠是怎样逐渐调整过来的呢?是不是真的就因为这一次加班,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呢?”他抬起头,眼神中带着思索,过了一会儿说:“好像之前加班后,虽然当天和接下来两天都睡得不太好,但过几天还是能慢慢恢复正常的,也许这次也不会像我想得那么糟。”
通过共同绘制失眠解析图及苏格拉底式提问,我引导小默从更为客观、更为灵活的角度去看待睡眠。在认知重建的过程中,小默反馈说,“好像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很多的精力去寻找一把‘能睡好觉’的钥匙,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各种事情,我产生了各种情绪,到头来却发现打开这把锁的钥匙就在我自己手里。我感觉这把锁已经解开了。”
第四次治疗,小默表示过去一周睡得还不错,平均睡眠潜伏期为45分钟,睡眠效率为90.2%,于是我们将新一周的睡眠窗增加了20分钟,滴定为23:30-7:20。小默说有一晚喝了酒,但并未影响当晚和之后的睡眠,同时这样的经历也让他对于上次讨论的“一次加班后失眠,是否所有努力都会白费”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验证。小默分享道,近期有一次睡眠欠佳,当时他便运用治疗会谈中提及的认知三角,来剖析自身的认知和情绪。那时的情境是“工作很忙,以至于很晚才入睡”。
在这种状况下,他内心的自动想法是“工作打乱了我的安排,让我不能像平时一样睡觉”,进而产生了“愤怒”的情绪。不过,小默随即敏锐地察觉到自身情绪的异样,运用所学的情绪调节方法,让自己逐渐平复、冷静下来。感受到小默的变化,我由衷地肯定了他对认知三角的深刻理解,并能够将所学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第五次治疗,回顾上周的睡眠日记,小默的入睡潜伏期为44分钟,睡眠时长7小时,睡眠效率89.4%,睡眠窗维持不变。然而,小默内心仍然有个担忧,他认为“熬夜是一种放纵行为,一定会产生负面影响,可能会扰动目前的治疗效果,甚至导致反弹。”针对小默的想法,我进行了正常化和引导接纳:熬夜往往是出于工作或生活方面的需求,睡得太晚可能会导致第二天的困倦和精力不足,绝大多数人都会经历这些。
回想以往熬夜的经历,小默说自己都是能够应对的,既然选择了熬夜,那也要接纳熬夜可能会自己带来影响的结果。此时,我再次引导小默认识到睡眠出现偶尔的波动是正常的,由一两晚睡不好转变为持续性失眠的重要原因在于维持因素,也就是自身对于睡眠的过度担忧和不良的应对方式。
第六次治疗,近期小默的入睡潜伏期约30分钟,睡眠时长近7.5小时,睡眠效率93.6%,虽有两次熬夜但未受明显影响。回顾治疗目标,小默已实现在一小时内入睡且减少对睡眠的担忧,也对睡眠有了更科学、更健康的了解,不再试图去控制睡眠,此外也更加自信了。
最重要的是,认知改变带来的连锁反应也过渡到了小默的生活和工作当中,从过去忧虑、紧张的状态转变成了适应与接纳。良好的睡眠会促进情绪稳定,进而提升生活和工作状态,形成良性循环。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就像一场循序渐进的旅程,需要患者积极参与、自我调适。它通过改变不良睡眠习惯、调整错误认知、调节情绪,帮助大家摆脱失眠困扰。
同时,配合这些改善睡眠的小技巧,能让你的睡眠质量更上一层楼。如果你也被失眠折磨,别灰心,不妨试试这种方法和小技巧,也许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重新找回好睡眠。
本文选自《心理与健康》杂志。图片来自网络。(作者:孟丽敏 王紫烟 孟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