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安定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百年安医 >>人文关怀

百年安医

人文关怀

医学人文|保护性约束下“破冰”的温情

字号: + - 14

  我是一名护师,一名精神科的护士。入行以来我听得最多的就是:“你们上班是不是带电棍的?”“病人犯病你们是不是都要绑起来?”等这种疑问。尽管听起来像是电影里的桥段,但这也确实是普通人对我们这个“特殊专业”的误解。

  说实在的,我特别理解大家的想法,还清楚地记得,几年前我半路出家从心外科护士转行成为精神科护士的时候,也对这个专业充满了误解与忐忑。

  真正到了这里会发现,精神科并没有电棍,那只是大家调侃的段子罢了。而且,“绑人”也有专业的术语,叫做「保护性约束」,这种措施不仅存在于精神科,在很多重症监护室以及患者意识不清、难以配合治疗的情况下都会被使用。

  由于精神疾病患者很多在发病急性期是没有自知力且会抗拒治疗,更有甚者会在入院初期存在冲动伤人以及自伤、自杀的行为,所以为了保护患者以及他人的安全,“保护性约束”是我们在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治疗方式。

5.png

  那精神科在什么情况下会采取“保护性约束”,具体是怎么做的?我以一个亲身经历的小故事,给大家讲讲。

  记得那是我来男病区的第一个月,病区收治了一名身材魁梧、又高又壮的中年男子,叫小田。他因近一个月的异常兴奋、夜里失眠、花钱大手大脚并在公共场所与他人打架,被警察和家属强制送入院。

  刚住院的时候,小田特别不配合,不但否认自己的病况,还对其他病友指指点点,甚至是辱骂,对医务人员他也充满敌意,认为家里人是和警察串通了,才将自己送进精神病院的。

  入院后,他被诊断为“躁狂发作”,由于其在院外有冲动攻击行为,入院后经过风险评估将他安排到重症监护室。当天中午,他十分兴奋,大声讲话停不下来,打扰到隔壁床的患者老张休息,二人发生了争执并险些动手。发现这种情况,我第一时间进行干预,拉开二人并通知了主管医生。

  我先是对老张进行了情绪上的安抚,进而了解了事发的经过。原来,老张中午刚躺下要休息,小田就开始在病房吵闹,老张说了他一句,结果就遭到了谩骂。

  就在和老张说话的时候,小田的情绪依然非常激动,吵嚷的声音变得更大了,拿起水杯就向老张砸去,旁边的护士拿手去挡,也差点遭到小田的攻击。

  为了避免危害行为的持续发生,在医生开具医嘱的前提下,我们对小田进行了“保护性约束”,并给予了药物治疗。过了一会儿,小田安静下来,我开始尝试和小田进行简单的对话。

  “小田你好!我是谢护士,我想跟你聊聊,可以吗?”我轻声试探。

  “随便,反正你们都是一伙儿的。”

  看着生气的小田,我倒了一杯温水,顺便放了一跟吸管,放到了他手里。

  “小田,嚷了半天也累了,喝点儿水吧。”小田一愣,吸了几口水。

  看小田情绪稳定了些,我接着说:“现在能跟我聊聊吗?”

  小田点头表示,“可以。”

  “如果给你现在的状态起个名字,您想叫它什么?”

  “糟透了!”小田说。

  我继续耐心地问:“您能跟我说一下为什么要拿水杯砸病友吗?”

  “唉!我媳妇和老妈真够笨的,警察说什么就是什么,不管我说什么都不听,一定把我给弄医院来了,我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快速出院的目的。”

  我问道:“您有孩子了吗?”

  一提孩子,小田眼前一亮,“我有一个五岁的儿子,特别好看,眼睛很像我,也特别乖巧,……”

  没说两句,小田就哭了起来。

  我轻轻地拍了拍小田的肩膀说:“听我说,小田,不要伤心,咱们好好配合治疗,很快就可以出院的。你一定要坚强,要加油,我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你的。您现在主要的问题就是情绪容易激动,不稳定,等您情绪稳定了,很快就可以回家陪孩子了。”

  小田认真想了想说:“好,我听您的话,尽力配合。”

  随后,我找到了小田的主管医生,主管医生重新为他评估了病情。遵医嘱,我们给小田解除了“保护性约束。”

  过了两天,小田情绪稳定了不少,调出了重症监护室,转到了普通病室。说来凑巧,小田调的病室,正是我负责的病室,我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他的责任护士。

6.png

  经过上次的事情,小田对我非常信任,经常主动找我聊天,我每次都会认真地倾听。有时他会拿孩子的照片给我看,每次提起孩子他眼中都洋溢着自豪。

  慢慢的,我跟小田成为了好朋友,他特别愿意跟我分享他所有快乐的事儿。再后来,我们讨论起那次“保护性约束”的事情,小田说:“其实现在想想一点也不会责怪你们,当时你们约束我是对的,如果我把别人打了,或者我自己受伤了,我都会后悔的,感谢您当时在我被约束后还能跟我聊天,帮我倒水,还贴心地放了一根吸管,真的很感动。”

  记得有一次我因孩子生病休假了一天,小田看我没来上班,焦急地追问我的同事,“谢护士为什么没来上班,家里没事吧?”

  我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当护士在用心护理患者的同时,患者的积极反馈也在鼓励着我们继续努力提升服务质量。

  温暖的故事在病房还在不断上演,一个个像“小田”一样躁动的患者被治愈出院,回归家庭。我也时常会在工作中反思,医务人员的使命到底是什么?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需要用每一个具体的实际行动去践行,只有尊重患者,我们才能得到患者的信任;只有敬畏生命,我们才能更好的提升业务水平。作为一名抑郁症病房的护士,让每一个抑郁的心灵重新沐浴阳光,让每一个饱受精神疾病困扰的家庭对未来满怀期待,让每一位患者都能遇到生命中最美的自己,这也许就是我们精神科医务工作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