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安定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教育 >>科普文章

健康教育

科普文章

2022年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大事盘点

字号: + - 14

闫静怡 刘华清 北京回龙观医院

刘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闫洪丰 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地区专家

秋去冬来,2022年已近年末。回首2022年,有不少与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相关的大事件值得我们关注。本期“心理访谈”栏目,我们邀请诸位专家老师结合自身的研究实践专长,对这些大事件进行盘点,以期帮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大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提升我们的心理健康意识,保护自己和家人免受心理疾病侵袭。

心理与健康: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颁布实施。这是一部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的法律,也明确了家长在家庭教育各方面的责任。《家庭教育促进法》对于保障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有哪些?家长可采取怎样的教育策略?

闫静怡 刘华清:

在人的成长中,家庭教育是起点教育,关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想飞的高,要想飞得远就一定要有坚实的基础,这不仅包括物质基础,更包括心理层面的建设。202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就是保证孩子能有一个好未来的基础,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

任何一部法律都是底线,是保障家庭教育的基础,做到法律中的要求也仅仅是最基本的要求。一个家庭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仅做到法律要求的是不够的。例如在法律中要求“未成年人的父母分居或者离异的,应当相互配合履行家庭教育责任,任何一方不得拒绝或者怠于履行”,我们更希望的是父母能够情绪稳定,和和睦睦、相亲相爱、有商有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而不是父母一方或者双方拒绝或者怠于履行家庭教育的职责。

从儿童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儿童早年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对于整个人生都是至关重要的。而父母离异,爸爸或妈妈离开自己了,甚至父母都离开自己了,自己只能和祖辈或其他亲人生活,这对于儿童来讲都是一种巨大并且持续的的创伤。在这种情况下,“履行家庭教育责任”就包括了更多的内容,更宽泛的任务,需要密切关注父母离异的创伤给儿童心理带来的变化,并尽早解决。 

本法中也有一些是倡导性条目,例如“第十七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尊重其参与相关家庭事务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合理运用以下方式方法: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共同参与,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真正做到以上几点,才能保证孩子的成长。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不仅指在生命的头几年,家长教会孩子说话、走路等,更意味着在家庭环境中,孩子会不断模仿、复刻父母的行为。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吸烟,但如果父亲吸烟,孩子就更容易开始吸烟,以致于吸烟成瘾。我们都希望孩子不对网络成瘾,但如果妈妈一下班就抱着手机,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也很难不成瘾,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好多孩子上网课,接触网络机会更多。“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不是只和孩子在一起,而是要真正的深度陪伴。如果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或者业务,看似和孩子在一起,但彼此无交流,身体距离近了,但心理距离反而更远了;试着全身心陪着孩子读一本书,陪着孩子去锻炼,陪着孩子去户外…… 

法律还特别强调了综合因素的作用,一个孩子能正常成长,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套组合拳,需要社会的大环境,学校的呵护,社区的支持,家长要担负起第一任老师,家长必须认识并“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遵循家庭教育特点,贯彻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从多方面集体关注、多部门共同发力,为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

心理与健康:今年3月份,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一篇科学简报称,在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患病率大幅增加了25%。这一变化和影响意味着什么?

刘竞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球新增7000多万抑郁症患者,9000多万焦虑症患者和数亿失眠患者。

本次新冠疫情已持续近三年,在疫情的应对过程中,人们对疫情的焦虑恐惧、疫情相关信息的过度关注、疫情造成的社会隔离、生活节奏紊乱、经济压力给每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鉴于新冠疫情的不确定性与持久性,这对公众精神心理健康的冲击将会造成更深远的影响,政府应从长远角度持续关注新冠疫情下社会民众的心理健康需求,及时制定相应策略为公众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首先,本次新冠疫情对个体的心理韧性提出严峻挑战。虽然公众对精神心理健康的知晓情况较前有了显著提升,但仍待提高,精神心理健康的科普教育仍然任重道远。需要从精神医学的角度传播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从心理健康角度介绍自我调适技能、压力与情绪管理能力,强化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公众心理韧性。另一方面,冠肺炎疫情的反复多变使人们的交流方式逐渐趋向网络信息化,心理健康科普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综合模式。

其次,不同地区间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存在一定差异,随着疫情下焦虑抑郁患者数量的上升,本就面临严峻挑战的精神卫生服务供需难以保持平衡。许多患者有跨区域就诊的需求,一方面可能造成疫情传播扩散的风险,另一方面,疫情防控政策的变化和就诊成本的提高也不利于疾病的及早诊治。针对精神心理服务的供求平衡问题和地域服务能力差异,需要进一步加大精神心理健康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为患者提供丰富多样、方便可及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

第三,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受到疫情的冲击尤为显著,一些在校学生出现自伤自杀风险明显增加,甚至成为严重公共卫生问题。这为医院和学校都敲响了警钟,亟待提高学校心理教师对精神疾病的识别、评估和转介能力,运用系统观,积极构建‘医院—家庭—学校—社区’的全方位、立体式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体系,统筹各个层次,推动良性互动、协同配合,为疫情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第四,目前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分布不均衡,亟待完善其管理体制、信息网络、队伍建设和推广机制。未来随着“健康中国行动”的进一步展开,精神心理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需要不断加大,服务渠道和形式不断多样化和个性化,通过本土化发展来适应我国文化特色与社会民众的意识形态特点,以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区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心理与健康:2022年10月10日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营造良好环境,共助心理健康”,这一主题该如何解读?2022年10月16日至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其中有哪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内容和提法需要关注?

闫洪丰: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中75问是“为什么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书中论述到:“近年来,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已经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综合治理范畴,设立了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探索覆盖全人群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可见国家致力于提升全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上协同构建全方位、全周期、多元化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我们还看到,《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中,陈一新书记撰文解读《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内容,在“三、社会治理的重点任务”中的“(二)防控化解社会治安风险”中提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严防发生个人极端暴力案事件。”针对处于不同心理状态、面对不同问题中的各类群体提供及时适当且有效的心理疏导、危机干预和社会支持,是提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助力健康、平安和幸福中国的必由之路。

具体来说,“良好环境”的营造可以包括“个体—家庭—亲朋邻里同事同学—社区单位领导—专业机构行业组织—政府法治—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的七大层社会支持系统

在个体层面,积极引导个体学会悦纳自我,增强个体提高发现、应对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主动改善自身亚健康心理状态,积极调适情绪困扰与心理压力,培养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现代人格和现代品质,促进自我身心健康素质的提升。

在家庭层面为其所在家庭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和家庭关系调适等服务,促进家人之间的沟通理解,给予处于失业或生涯转换期的中年人充分的家庭关心、情感支持和坚强后盾,构建和谐良好家庭关系,帮助其更快调整状态。

在亲朋邻里同事同学层面,通过亲朋(同学同事)的接纳、共情、疏导与人文关怀,提供心理支持、满足心理需要、消除心理困扰,改善个体的亚健康心理状态,这是我们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区单位组织领导层面,社区和单位是发现风险苗头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前沿阵地。要及时发现、关注和掌握所在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情况主动为其提供社会心理服务,给予组织关爱,促进情绪疏导、心结疏解。

在专业机构行业组织层面,要联动专业社工心理咨询等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机构为人们提供心理测评、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等服务,预防心理健康问题演变为心理疾患。

在政府法治层面,政府相关部门应贯彻响应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政法和卫健部门双牵头领导下建立常态化、普惠式、全周期、系统性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健全经常性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机制。

在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层面,要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全社会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实现社会文明程度的新提高和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新发展。

下一阶段,让我们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十九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决策部署,提升人民心身健康水平与幸福感,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