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科 普 | 焦虑症治疗的三大常见误区,赶快点赞收藏
在我们的门诊过程中,超过一半首诊的患者都会询问的问题就是,“大夫,这个药会上瘾吗?”“大夫这个药好戒断吗?”“医生,不会这个药吃了就没有办法停了吧?”。又或者询问我们,“大夫,我已经做了好几次咨询了怎么也没有用?”,“我的治疗师为什么没有给我解决方案,只是一直在听我说?”
事实上,我国约有5000万焦虑症患者,但接受规范治疗的不足20%。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正是大众对焦虑症治疗存在的诸多误解。今天,我们就来科学解析这些误区,帮助患者走出治疗困境。
误区一:"吃药一定会成瘾"
这是广大患者和家属对于精神科药物最常见的误解。门诊中,我经常会向来诊者介绍对于“成瘾”的概念,大众理解的成瘾与临床意义的成瘾并非相同。比如会有患者诉,“不吃了就还是犯病就算成瘾”,又或者说“没有办法自己停药就是成瘾”。
其实大家身边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慢性病的患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患者也需要规律稳定的服药,突然停药也会导致血糖或者是血压的波动,但是甚少有人会将这样的变化定义为一种成瘾。
精神科的药物和别科药物一样,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及停药,停药后症状的波动其实恰恰说明这个药物治疗尚未达到可以停药的时机。
但是精神科的药物就没有成瘾的风险吗?那么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先区分一下具体的药物种类。实际上,不同类型的药物成瘾风险截然不同,下面我们举例焦虑症治疗最常用的两种类型:
抗抑郁药(SSRIs/SNRIs):这类药物通过调节大脑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完全没有成瘾性。但需要4-6周才能显效,且需要维持治疗6-12个月。在治疗充分的情况下是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逐渐减量,但是突然停药可能出现头晕、恶心等"撤药反应",这被很多人误认为是"上瘾"。
苯二氮䓬类药物:如阿普唑仑、劳拉西泮等确实可能产生依赖性,但医生通常仅建议短期(2-4周)使用控制急性症状。2022年《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明确指出,规范使用下依赖风险可控。
所以在此基础上,科学的有指导的用药就尤其重要,我们向各位来诊者提出以下三点临床建议:
1.中重度焦虑应遵医嘱用药
2.不自行增减药量
3.定期复诊评估疗效
误区二:心理治疗就是”聊聊天" ,看不到效果
大家会产生这样误区的原因一般是以下两种:
1.期待"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实际需8-20次咨询)
2.误将"倾诉型"咨询等同于专业治疗。
这种误解源于对心理治疗机制的不了解,大家以消费者的心情像是购买某种具体商品一般要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希望每次走出治疗室都能够带走一些具体的“进展”,那么从这个角度出发,心理治疗看似就会是一个“只是聊聊天”的过程。以疗效最确凿的CBT为例:
1. 科学基础:通过改变患者对焦虑刺激的认知评价,重建大脑神经回路。fMRI研究显示,完成CBT疗程后,患者前额叶皮层对杏仁核的调控能力显著增强。
2.具体操作:包括暴露疗法、认知重构等技术,需要患者完成家庭作业,绝非被动"聊天"。患者的参与与配合的意愿对于康复的疗效是至关重要的。
3.疗效数据:英国NICE指南指出,CBT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有效率达60-70%,与药物疗效相当但复发率更低。
误区三:"自我调节就能痊愈"
确实,轻度焦虑可以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缓解。但当出现以下情况时,专业干预必不可少:
持续时间:症状持续超过6个月
功能损害:影响工作、社交等日常功能
共病风险:可能继发抑郁、失眠等疾病
研究表明,未经治疗的焦虑症患者5年内抑郁发作风险增加3倍,心血管疾病风险提升40%。
焦虑症治疗的"三驾马车
现代医学对焦虑症的治疗主要采取综合干预模式,被形象地称为"三驾马车":
1.药物治疗: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等抗抑郁药,以及短期使用的苯二氮䓬类药物。
2.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被证实对焦虑症最有效,其他如正念疗法、接纳承诺疗法等也有显著效果。
3.生活方式干预:包括规律运动、睡眠管理、呼吸训练等辅助手段。
这三者并非对立关系,而是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科学搭配。然而,正是对这些治疗方式的误解,导致许多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个性化治疗选择指南
选择治疗方案应考虑三个维度:
1.病情严重程度
● 轻度:心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
● 中重度:药物+心理联合治疗
2.个人特征
● 对药物副作用的敏感性
● 心理治疗接受度
● 经济和时间条件
3.治疗效果监测
● 使用GAD-7量表定期评估
● 每4-6周复诊调整方案
随着脑科学研究的深入,现代医学对焦虑症的认识已从"意志薄弱"发展到"可治疗的脑功能失调"。
记住:焦虑症就像心灵感冒,既不必为需要吃药感到羞耻,也不要因误解延误治疗。选择科学方案,多数患者都能重获平静生活。
本文版权归北京安定医院所有。图片为AI生成。(作者:郑韵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