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安定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教育 >>科普文章

健康教育

科普文章

总尿裤子的孩子

字号: + - 14
北京安定医院心理科 沙莎

咨询室走进一对母子,小孩子今年刚满八岁,活泼好动,无拘无束地在咨询室里跳上跳下,而母亲却是满面愁云,在礼貌性微笑的背后透露着隐隐的不安。她告诉我,这个孩子原本在六岁以后就没再尿过床,可最近已有近半年的时间,频繁在上学期间出现小便失禁,这让家长很是头疼和担心。刚开始以为是孩子的课程过重,就和老师一起想办法,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尽量减少孩子的课业负担,并且给予孩子比其他同学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但是尿失禁的情况却一再发生。

母亲曾带着孩子到处奔波于北京各大综合医院,经过北京权威神经科专家的检查和诊断,已基本排除了孩子存在神经系统病变的可能性,神经科医生建议不妨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心理治疗。对此,孩子的母亲心存疑惑,心想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有心理问题?


但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异常现象确实让她难以理解,于是这位母亲便带着疑问领孩子走进我的诊室。在和小孩子的交谈过程中,我始终没有询问他关于在上学时尿失禁的事情,相反,我让他用玩具表述一下在他心目当中家庭的样子,并且用颜色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下图是小孩子摆放的家庭现状模型,如图1所示。


从这个摆放方式不难看出,一家三口的联系十分紧密,父母对于孩子的关注程度较高,而孩子已经是目前是家庭的重心。从另一个角度说,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占据了父亲的位置,夫妻间的感情交流被孩子的问题所取代。就在我刚刚让孩子解读完他心中的家庭现状模型之后,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发生了,孩子突然表现得很乖,很懂事,如同在课堂回答问题一样,主动摆出家庭“应该的”样子,如图2所示。

孩子把自己从父母的中间拿出,将代表父母的玩具放在了一起,而将代表自己的模型远远地拿开,一边摆放一边说“我知道我做的不对,我应该让妈妈和爸爸在一起”,并用“绿色”表达对母亲的情感,而用“黑色”形容了对父亲感情。一般来说,绿色提示着积极的情感,而黑色则提示着负性的情感。我注意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语言及肢体信息均表达了一定程度的焦虑。在与孩子谈话的结尾,孩子不解地问我:“阿姨,你为什么不问我的病?为什么总问我有关我们家的事儿?”而我则回答:“好,我问你一个有关于你病的小问题:每次在尿裤子之后,你的心情是什么颜色的?”小孩子沉默了几秒钟,说:“红色!”并且用稚嫩的小手在空中给我写了两个字“开心”。


孩子的母亲在一旁静观了整个交谈过程,当她看到孩子写下的“开心”两个字之后终于恍然大悟,意识到了自己家庭结构存在的问题。通过和孩子母亲核实情况,才明白事情的原委。原来因为孩子的父母工作繁忙,孩子从小就由外婆抚养长大,半年前刚刚回到父母身边生活。由于外婆平时对孩子过分溺爱,从来没有让孩子单独睡过觉,加上孩子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所以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非常强,每晚必须和母亲一起睡觉。孩子每晚都对母亲过分依恋,已经影响到了父母的休息。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做了一个重要决定,要求孩子必须在自己的房间独立就寝。自此之后,孩子每晚哭闹不止,而且开始出现了上学期间的尿失禁行为。

看到这里,我相信很多读者朋友们都会觉察出问题的所在。通过上述问题的再现,我们不难总结出这个家庭系统的症结所在:八岁之前孩子不得不和母亲分离,再次回到母亲身边的他对母亲很是依恋,而父亲的存在却令孩子对母亲的过度依恋模式被打破,孩子体验到了即将失去母亲的焦虑,并且生活在父亲“抢走”母亲的恐惧之中。但看到父母对于自己独立就寝一事的坚定立场,孩子压抑了内心的

愤怒,并转而用“生病”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从而理所应当地获得了父母的包容和爱护。尿失禁的行为使孩子感受到了一种继发获益,随着尿失禁行为的频繁出现,孩子备受关爱的愉快体验逐步积累,因而强化了他的这种异常行为,促进了一个不良循环模式的形成。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与母亲的心理分离是每个孩子必须经历的过程,我们不妨把它称之为孩子的“心理断奶期”。孩子的异常行为只是在他成长过程中焦虑升级的表现,类似的焦虑表现在生活中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毫无缘由的腹痛、呕吐等,孩子用幼小的身体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与不舍。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父母逐渐减少对孩子“病”的提及,转移孩子对自己身体的关注,循序渐进地完成对孩子独立就寝的训练,孩子的症状就会不治自愈。


经过这一案例,我们或许多少有所感悟—每个个体都是家庭的产物,我们必须把每一位“病人”放入家庭的大背景之下,去思考和感悟多种表现的成因,尤其当孩子出了问题时更应如此。父母朋友们,请您用适当的方式关爱孩子,并及时观察他们的问题。也许您的孩子之所以会出现某种不同寻常的行为,可能正是他们在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表达某种情感呢!